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讀報雜感

蔡永彬 / 台大新研所研究生

台灣的新聞競爭激烈,常常為了搶快,內容查證得還不夠確實;或是記者不夠專業、知識面不足、經驗不夠豐富,讓報導的品質與讀者的期望有相當落差。

相較於強調快速、直播的電視來說,每天一份的報紙理論上有多一些求證的時間,或較為深入、詳細的報導。但就目前的現況看來,無疑是有待加強。另一個問題是,煽情、八卦新聞大量增加。雖然報紙的生存需要迎合社會尺度,才能進而提高廣告量及廣告價格,但對於新聞品質來說,無疑是有負面影響的。
電視、網路的普及對報業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壓縮。當電子媒體的「表現不如人意」,報紙也未能提供更好、更詳細精確的服務,又加上台灣社會的閱讀習慣逐漸下降,報業也只能面臨萎縮的命運。

從蘋果日報進入市場以來,帶進台灣的「圖表化」新聞,刺激了原來的三大報。報紙,它不只「報」,也是「紙」,各大報或多或少都開始改版,可能加些集點抽獎,可能加張海報或填字遊戲,或運用文學藝術讓版面活潑,期望能貼進年輕人,培養新一代的閱讀族群,雖然很慢,但也令人看到台灣報業的逐漸轉變。

無論版面如何改,最重要的還是新聞品質,畢竟這是關切到整體平面媒體素質與讀者閱讀福利的大事。雖然有些人批評蘋果日報羶色腥味重,然而蘋果的記者挖新聞之勤,編輯求確實之細,不也是回到最基本的新聞工作表現?

新聞工作是人的工作、知識的工作,視野及關懷是定位記者稱職與否的關鍵量尺。若要有夠大的視野,寬闊的關懷,在於是否有與「人」接觸、觀摩的環境。這在強調e化、個人工作室、人際間接觸頻率日益減低的現代趨勢,新聞工作更加顯其獨特。

我喜歡看報紙,從好的一篇新聞中,可以讀出記者的努力;比較各家報紙的新聞更是件有意思的事,從各家的報導角度可以知道編輯台上的思維,從版面配置也可以了解各家新聞處理的獨特性,這是破碎成篇的網路轉載新聞完全比不上的。某些網路族群常憑著單篇新聞就對記者或報導對象大肆批評,身處樹林卻只知眼前的樹木,選擇一方相信,爾後照單全收,水準令人搖頭。在媒體發達的現代,媒體識讀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不論媒體的樣式,從紙本到網路,人類對知識、資訊的追求,對週遭人事物的疑惑,是永不停歇的。新聞的品質操控在新聞從業人員手中,報禁解除,除了是打開對新聞工作者的箝制之外,更是增加對新聞工作者的期許。希望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能詳實報導,做好自己的工作。

雖說報紙有油墨味,但畢竟還是最傳統的呈現,50年後的機器不一定能播放今天的帶子;但若保存得宜,50年後的時空一定還能讀到今天的報紙。一卷在手,可以回味留存的感覺,是報紙難以取代的獨特性。我不認為報業會消失,但是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始終都是影響、保證新聞品質的最關鍵因素。報紙有報導和教育民眾的任務,雖說95%以上都免不了回收,但是若被留下來的5%可以發揮留存和影響的功效,那新聞工作者的努力,甚至樹木的犧牲,也就有了代價。

3 則留言:

mwatch 提到...

意見測試

benlakuang 提到...

看不太懂

匿名 提到...

政府對台灣報業的限制,起於民國四十年代,發布多項法令與限制措施,將報業綁的動彈不得。經過長約四十年的管制,政府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於民國七十七年一月一日宣告解除報禁,台灣報業從此進入一個完全不同與以往的全新局面。
  在法令的解除之後,媒體和閱聽人如何找出適合閱聽的內容就變成一項重要的議題。在這個議題之下,媒體的自律與觀眾的自省就變成最重要的。
  媒體基於廣告主和收看媒體觀眾的喜好作出符合大眾的新聞媒體素材,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基於市場的考量沒有錯;但需要思考的是,媒體應該作出符合媒體責任的後續報導。台灣的媒體,對於報導的內容似乎未進行嚴格的監督。
  記者不是異形,他是擁有新消息、想要把它轉述給其他人知道的所有的人。但是這個平凡的真理,卻被「視記者為特權的文化」所蹂躪。特權化的記者齊集的集團,成為龐大的媒體,不只掌控了新聞的生產,也操縱了整體流通與消費結構。
  「Oh My News」(오마이뉴스)是一個最初由大韓民國開始的網上媒體。他由吳連鎬先生在2000年2月22日創立,現時已發展成一個除了韓語以外,還有日語及英語的三語網上媒體。「Oh My News」的特色是採用了一種類似維基新聞及香港獨立媒體的方式,由參與者提供新聞,並為參與者提供討論的平台,但比兩者成立的時間還要早。憑著「每位市民都是記者!(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這句響亮的口號,吳連鎬先生成功創造了一個由韓國全體市民參與發聲的網路新聞媒體-「Oh My News」網站。
創業前三年,平均每個月都有六十多萬元台幣的資金短缺,直到二○○二年十一月才達成損益兩平,目前年營收至少有台幣一億元,淨利已有六百萬元以上,其主要的營收來源,除了網友們的自發性付費外,七○%以上則是來自廣告收入。
現在,「Oh My News」已經從創刊時的四名編輯,擴增到將近七十名正式員工,並有三萬五千名註冊的「市民記者」,根據「韓國國內」、「全球現場」、「科技」「藝術生活」、「娛樂」、「專欄評論」等類別進行投稿。「Oh My News」是韓國最紅的新聞網站每天報導量約二百五十則新聞(其中八○%都是市民記者所提供),每天可吸引約兩百萬的網友上線瀏覽,堪稱為韓國最「夯」的新聞網站。
「Oh My News」的影響力超越了一般報紙」。而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在二零零二年的韓國總統大選前夕,當獨立參選人盧武鉉因為一位重要支持者陣前倒戈而選情告急時,「Oh My News」發揮了驚人的動員力量,在十二小時內吸引將近五十萬人次瀏覽網頁,並透過網友邊看新聞邊發簡訊及電子郵件催票,順利將盧武鉉送上總統寶座。
  老牌新聞王國英國的《衛報》(Guardian)即公認「Oh My News」為「當今非跨國媒體中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對我們來說「Oh My News」就是民眾抦棄傳統媒體的最佳典範,因為民眾要的事真切有深度的報導,而不是媒體選擇式的渲染與誇大。
「Oh My News」的最大特色便是「市民新聞學」的徹底實踐,網友們只要註冊並使用真實姓名,就可以在「Oh My News」發表自己所寫的報導,編輯們會依文章等級分為一般、好稿、特優稿,給予零~二十萬韓圜的稿費,每位「Oh My News」的註冊用戶也都有一個小額存款帳戶,如果他們喜歡某篇文章且願意支援作者,就可以選擇付五百或一千韓圜給作者,這種網友自發性付費的模式也是當初「Oh My News」轉虧為盈的一大關鍵,而網友間良好的互動與支援力量,也是「Oh My News」得以壯大的基石。
  韓國「Oh My News」的例子讓我們見識到韓國民眾對媒體的省思,這個解放運動也迅速在在韓國新聞媒體界燃起一把熊熊大火。省思我們自己,在台灣媒體有深度與專業的報導,我們何時才能在台灣看到呢?

參考資料:
1.王文濱著(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市:亞太圖書。
2.朱立熙(2006年11月10日)。台灣新 韓國情。         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30&rc_stid=14
3.維基百科。「Oh My News」。http://zh.wikipedia.org/wiki/「Oh My News」
4.李修瑩(2005年3月10日)。韓國網路「明日報」,比台灣的活得好!。全球華語行銷知識庫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ContentNoID=14642&MMMediaType=Business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