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六年級生看報禁

鄭琨鴻(交大傳播與科技系兼任講師)



身為一個六年級生,經歷過報禁年代,留下的卻是無知模糊的記憶,那時年紀小也許可以當作藉口。今天要談解除報禁,十分汗顏的是,在這之前,我根本連報禁什麼時候解除都不知道,或者說不了解報禁的由來與影響,你可以說我歷史學得不好,但請各位捫心自問,對於報禁年代你了解多少?這是過去歷史教育深根的結果,其實也是一種扭曲的歷史認知悲哀。中國朝代的流轉,是台灣歷史教育的主軸;反共仇日的情感投射,是台灣歷史教育的默化目標;蔣介石的神話、國民黨的德政,讓無知的百姓認為戒嚴是安定國家重要的力量,想當然爾,相關的禁忌話題(包含報禁)與真相,只有輕描淡寫的份,在考試升學為導向的壓力下,這些台灣悲哀的歷史只能被忽略,因為中國歷史優先,國民黨德政至上,引述一句公投審議委員會的名言:「台灣是什麼東西?」來對照,鄙視態度一脈相傳,始終如一。這是我過去的認知,同是一個教育制度下的產物,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樣,好好念書,未來才有好的出路,這些問題不重要,填飽肚子才實際,更何況戒嚴已過,任何禁制復談都不重要,但藉由這次報禁解除即將屆滿20周年之際,才讓我有機會重新了解報禁,同時重新檢視過去那段戒嚴時期。

1949年5月19日,陳誠(台灣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在台灣頒布戒嚴令,當時國民黨政權還在大陸拼命!引述李筱峰的「快讀台灣史」書中對於戒嚴的解釋:「實施戒嚴,即是軍事統治,憲法所規定的人民的基本自由人權,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講學的各項自由均受到嚴格限制,因此有黨禁、報禁、出國旅行禁…。戒嚴延續了三十八年之久,成為世界上實施最久的戒嚴令」。報禁理因戒嚴而來,國民黨政府卻以「節省紙張」為理由實施報禁,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說明,報禁實施起新報紙即停止登記,現有報紙每份發行張數則限三大張以內,報紙經營也需經中國國民黨同意,故報紙媒體與中國國民黨緊密結合,媒體負責人也因此中國國民黨成為決策核心,如中國時報集團余紀中、聯合報集團王惕吾皆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另外,在陳孝順的「台灣報紙版面政治學初探」一文中也提及,報禁有三大限制:一是限張(三大張,十二個版面)、二是限證(1951年起限制新報成立)、三是限印(一張報社只能設置一個印刷廠,不能跨地印刷),其中限張對編輯影響最大,報紙為了在狹隘的三大張版面裡面擠入越來越多的新聞,只能不斷地縮小字體、照片、留白來犧牲版面美感。請試想,在這些乖張陸離的限制下讀報,普羅大眾能夠接收到什麼資訊?也無怪乎黨外雜誌如野火燒不盡,因為事實真相總是要找一個出路。

人民的基本權利,在戒嚴時期備受限制,什麼都禁、什麼都不奇怪,政治有黨禁、社會有報禁、學校有髮禁…,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荒謬。我1978年出生,還是戒嚴時期,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除戒嚴,隔年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報禁,隨著平面媒體的開放,廣播頻道與有線電視也逐漸合法化釋出。報禁解除當時,我約10歲,身為小學四年級生,解嚴後的報禁解除不會有任何喜悅,應該也沒能力去感受當時的社會氛圍,曾在戒嚴下受教育的我,最感莫名的就是學校限制講台語(福佬話),不小心脫口而出還得罰錢,我想,這應該是大部分人小學的記憶,也因為如此厲行,那時還被默化認為講國語(北京語)是高尚、文雅、有禮貌的行為,雖然放學回家後還是講台語(福佬話)覺得自在,但是那樣的觀念已無形中被內化。戒嚴與報禁是一體兩面,報禁因為戒嚴而存在,在報禁的社會中,大人沒有充分資訊與言論自由;在戒嚴的制度下,小孩子被迫棄捨慣用的語言,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明年2008適逢報禁解除20周年,從禁制到解放、從解放到競爭,這20年來媒體生態與市場的轉變,以報紙為例,2003年5月香港壹傳媒蘋果日報在台灣創刊,絕對是一大衝擊,否則就不會那麼快看到中時晚報、民生報、大成報、台灣日報的停刊,報業熄燈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虧損,反推回來,其存活是市場機制決定。蘋果日報的腥羶色報導招致多人批評,將台灣報業招受波及歸咎於此因,當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報紙經營其實也是企業經營,當外在環境產生質變時,求新求變就是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否則只有被淘汰一途。對於新聞傳播非我專業,但若僅從讀者角度來看,蘋果日報提供精緻的圖像版面、大量多元的資訊,同樣的價格,閱聽人為何要選擇版面單調、資訊單一的報紙呢,結果可想而知。有人責怪媒體八卦文化養壞讀者口味,惡質的市場競爭扼殺新聞專業,某部份我絕對認同,但是所謂市場機制,並非僅由喜嗜八卦的單一原因來決定,台灣大部分的讀者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當新聞的「報導」與「評論」夾敘夾議,甚至創造未經查證確認的烏龍新聞時(請參閱2006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想看更多烏龍新聞,請上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網站),怪罪八卦文化就是一種推辭,在目前多方面資訊來源的時代,閱聽人難道沒辦法評斷與選擇嗎?讀者的選擇成為市場機制,ABC(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2007年3月有費報發行量稽核的結果,可以做為一個參考。自由時報每日實銷量超過72萬份,蘋果日報則約50萬份,自由領先蘋果約四成二,儘管蘋果日報「感覺上」占市場大宗,但實際上卻是自由時報拔得頭籌,難道自由時報比蘋果日報更八卦導向嗎?我想市場機制不會只決定在麻辣重口味的報導。而號稱兩大報的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因為沒有參加ABC稽核,讀者雖然沒辦法從數字上來檢驗,但是鴕鳥心態可見一斑,自行判斷即可。

  報禁解除將屆滿20周年的同時,回顧跟展望同等重要,對於雖有經歷過報禁年代、卻毫無所悉的我,往回檢視才能讓展望更為踏實,畢竟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是認知的延續,認識歷史是鑑往知來,我了解的有限,還需深入。而1988年這個新聞自由的重要轉捩點,造就了媒體充分自由的台灣,但過度的充分自由容易導致媒體失序,這個現況除了交由市場機制來篩選外,新聞傳播的從業人員自制省思更為重要,讀者沒有蓄意淘汰的意向,但是有選擇所要的權利,平實報導與中肯評論是閱聽大眾最卑微的要求,也是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所應具備最基本的專業能力。報禁解除20周年可以讓我們回顧台灣媒體的發展,也能讓我們對台灣媒體有更多的期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