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Web2.0對新聞業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文/張莉聆(世新新聞所)

明年(2008年),報禁解除二十週年。作為台灣年輕一代的我們或許對二十年前報禁的解除只有模糊的概念和瞭解,也或許無法在新聞資訊量超載的今日,深刻的體認當時資訊無法自由流通的情況。

報禁的解除使台灣的新聞業擺脫政府控制,使資訊能在人民之間流動。而當一個國家的人民能獲得充分的資訊,並且是經由自由獨立的媒體管道獲得時,其公民社會及民主政治才有發展的可能。
新聞媒體正是肩負著這樣重的社會責任,因此人民對新聞媒體都有著期待。過往在探討報禁解除相關議題時,因媒體環境的惡化,討論的範圍許多是集中在對媒體現況的批判,並進而提出建言,希望能因此改善媒體環境,提醒新聞業能將二十年前解除報禁那一刻的感動和肩負的重責謹記於心。

而對於已將網路視作主要傳媒的我和其他年輕一代而言,除了正視新聞媒體環境惡化這項議題之外,還有一項議題我們同樣不能,也無法去忽視: Web2.0對新聞產業的影響和改變。

Web2.0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概念和網路技術,定義和界限都還相當模糊, 輔大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在其部落格《阿孝札記》中的〈公民新聞的源流、類型與在地實踐〉一文中即指出︰『Web2.0根據歐萊禮(Tim O’Reily)的定義,是指「一種蒐集群體智慧的網路運用」,它和傳統媒體和網站(web1.0)的最大差別在於,傳統媒體和網站只允許讀者單向地「下載和閱讀」,web2.0則開放讀者多向地「上傳和分享」。』

或許以無名小站、YoyTuBe、維基百科這些實例你就能比較了解 Web2.0的大致概念了。大眾較為熟悉的形式就如部落格(包括文字及影音)、網路相簿、書籤網站等。它們很大的特色在︰人民對傳播媒體的主動參與。這樣的變革為新聞媒體帶來改變,並且我樂觀的認為是正向的改變。

學者王興中在其〈把新聞還給公民︰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的啟示〉一文中提及「新聞的需求是建立在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興趣之上。」當人們對公共議題有興趣或認知到有關切的必要,便渴望能有進一步的資訊來理解議題,並有一個管道表達意見,和其他人溝通討論後,對議題做出決策。這時候,新聞媒體就相當重要,因為它能滿足上述那些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需要。

但對照現在大眾新聞媒體的情況︰一再報導政治口水戰,而使人民對政治失望、不滿;將焦點放在公眾人物私生活上,而壓縮了其他如教育、治安、環保等議題,使人民無法從新聞資訊來獲知切身可能面臨到的困境;新聞中充斥菁英觀點,弱勢群體的聲音無法讓社會聽見…等。當新聞媒體這樣失序,人民變得對公共生活不再關心,或以不理性方式參與公共事務。這對台灣新聞業和人民的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傷害。

而Web2.0「參與、開放、分享」的核心概念,能重建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興趣。我們能生產、分享真正需要,但可能被大眾傳媒忽視的資訊;也有了管道表達、討論公共議題;藉由連結,我們能尋求支持,擴大影響力。此外,Web2.0 「社群」的特質,使我們能更有效率去瞭解公共議題,增進認同感。

在這裡我以台灣的書籤網站HEMiDEMi為例︰當我看到某個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探討台灣數位落差的文章,而感到很有興趣,並且覺得應該讓其更多人知道,來使這個議題獲得重視。因此我將其分享到HEMiDEMi網站上,讓更多人看到,並參與討論,增加了影響力。又或者我關心台灣媒體的發展,我能直接加入HEMiDEMi的媒體觀察站這個群組,很快地獲得或分享相關的資訊。

部落格、書籤網站等這些Web2.0的技術大大增加了公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的實踐的可能性,使公共生活活絡了起來。Web2.0 為新聞業帶來正向改變不只表現於此,也同樣影響了傳統大眾傳媒。除了人民能以自身媒體監督大眾傳媒外,大眾傳媒也能應用Web2.0技術,增加人民參與的機會,如聯合新聞網推出的udn書籤服務,使我們也能參與新聞的編輯和分享。又或者大眾傳媒能和Web2.0網站合作,結合各自的長處,協助人民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如在《Mr./Ms. Days》部落格裡介紹的〈 CNN/Youtube debates : 網路公民媒體的再次實踐 〉就是一項值得鼓勵的實例。

Web2.0 的發展確實為新聞業帶來改變的新契機,不論是對公民參與新聞活動,或是對大眾傳媒而言都是。而在文章最後,我還要再提及的一點是,雖然我認為Web2.0能為新聞業帶來正向的改變,但「資訊媒體素養」的重要性絕對不能輕忽,並且要在Web2.0尚在起步的階段,就正視其必要性,我認為可以從正規學校教育或藉助Web2.0參與者的倡導做起。這樣Web2.0的自由與開放,才能真正為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