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黨政力量鬆手 報業向商業靠攏

文/邱奕嵩(資深媒體人)

過去十年報業市場多元蓬勃,新興報業樓起樓塌,兩大報團力守城池,經過十年廝殺,市場重新洗牌。新聞工作者則踏著政治改革的浪潮前進,言論自由鬆綁,黨政力量雖鬆手,但特定的意識型態及商業利益的制約,仍是九O年代新聞工作者無法逃離的魔咒。

九O年代伊始,甫創刊不久的首都早報及環球日報相繼停刊。新興的報業沒有強大的資本作後盾,無法傳統兩大報內殺出重圍,不景氣逆流下宣告不支,報業市場回歸到傳統報團競爭態勢。

傳統兩大報挾其長期保護策略下累積的市場優勢,在九O年代初期持續擴張,站穩市場上領導地位,自立報系則藉晚報基礎,另成立自立早報,但無法突破兩大報夾殺,反而拖累自立財務,經營每下愈況,九四年「台南幫」不願投入資金,交出四十餘年的經營權,由政商兩棲的北市議員陳政忠接手。移轉過程中,自立員工及文化新聞界人士擔心自立長期累積的公正客觀形象,遭政商勢力介入,發起搶救自立、新聞自立運動;之後並催生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成立。

陳政忠入主自立報系後,許多編採人員紛紛求去,報面品質也未見精進,加上金融風暴影響,陳政忠所屬的宏福相關企業營運亮起紅燈,九九年一月自立早報黯然收攤。不到五年,陳政忠不但沒有實現當初接下自立的豪語,只留奄奄一息的自立晚報。

原要接手自立的江道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戲劇性退出,與周天瑞等人另起爐灶,成立勁報。自立則由北縣政商人士張慶忠、陳錦錠接手。張氏夫妻找回「老自立」胡元輝擔任社長,希望以老店新開的姿態,重新擦亮自立招牌,能否如願,仍待觀察。

相對於自立報系十年來跌跌撞撞的過程,自由時報的崛起,則對國內日報市場產生激烈的重組效應。自由時報在九二年開始,展開密集的重金促銷策略,加上運贈閱讀率。挖角策略提高品質,配合政治氛圍的轉變,幾年下來,的確突破兩大報長期領先的局勢,形成鼎足而三的態勢。

黨政軍報江河日下

自由化市場廝殺的結果,民間報業面臨殘酷的競爭,過去靠威權體制殘存的黨政軍報,也不敵政治開放的洪流紛紛走入歷史。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期間軍方控制的台灣日報,在九六年八月宣布停刊,過去捧鐵飯碗的員工都被迫走上街頭抗議。

台灣日報後來由前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集合司馬文武等人接手,傳統的「軍報」換裝成自由報業,為國內報業更添多元的色彩。

除了台日由軍轉民外,國民黨所屬的中華日報早在報禁開放前後即退守南部市場,縮小經營規模,中央日報也面臨經營上的挑戰,九九年初大規模裁員,可見這家老字號的黨報也不得不配合大環境調整策略,此外,軍方所屬的澎湖建國日報則在九七年初停刊,使得軍方所屬的報紙僅剩「青年日報」。黨政軍色彩濃厚的報紙,在九O年代自由化的報業市場利基不再,未來也恐將面臨續萎縮的命運。

扣合台灣社會多元發展的專業性媒體也在九O年代闖出一片天,創刊十年的大成報,在育樂領域對民生報構成不小威脅;靠股市起家的財經專業報「財訊快報」也有不錯的營運實績。

而股市的蓬勃,更是晚報的「基本票房」,搭著多頭行情的順風車,晚報尤其在都會區都有基本的讀者群,九O年代晚報的崛起與蓬勃也是先前台灣報業從未有過的現象。

接手自立生變的江道生,則在九九年年中創立勁報,投入晚報市場,以瞄準都會人為主要讀者群。

商業巨獸左右新聞報導

綜觀九O年代,向自由化靠攏的報業市場,黨政軍力量日益式微,操控新聞的黑手雖然退出,但報老闆的意識型態仍箝制著新聞人的春秋之筆。新聞工作者不再是威權體制下黨政的打手,卻有意無意地成為老闆好惡的執行者。表面上,新聞自由的空間更開闊,然每家媒體仍有其不得觸犯的言論禁忌。

除了媒體特定的立場箝制了新聞工作者外,日趨資本化及商品化的報業市場仍難逃商業巨獸的吞噬。廣告主發行商業及通路業者,以其巨大的商業利益左右新聞報導時有所聞,且有變本加厲之勢。新聞工作者所謂的理想也只能在於現實與壓力之下,圖謀有限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