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解嚴後的第一份宗教報紙--福報日報

文/莊豐嘉(中央社副總編輯)

「福報日報」是我第一份擔任記者工作的報紙,今天許多人都知道星雲法師所辦的「人間福報」,但多不知,星雲法師當初在解嚴後報紙一片昌榮景象時,也捐了至少一千萬元給福報日報,相信「人間福報」的取名,和當時的「福報日報」是有淵源的。

1988年,我從環球經濟社離職後,自由自在,和當兵的好友花九天的時間騎單車環島一周,回來後,想著下一步怎麼走。當時在文殊文化事業舉辦的禪修課程上課的友人,也是我後來的妻子,得知文殊負責人洪啟嵩要辦一份宗教報紙,叫做「福報日報」,介紹我去報名。對文字一向有興趣的我,寫了一份簡單的履歷,然後被通知面試,就錄取了,連筆試都不用。

這份全國第一家的宗教報紙,報館就設在靠近北寧路的八德路樓上,空間窄小,但辦報的理念卻格局宏大。因為雖然從形貌看就像是一份佛教的報紙,其實它報導的還包括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一貫道和回教等幾乎囊括所有宗教的新聞。不只如此,也報導政治財經、社會福利及社團新聞。總編輯是時年三十歲的王桂沰先生,後來往教界發展,在朝陽大學教書。

創辦人洪啟嵩當時也是才三十歲出頭,精通佛法,屬大開大闔型人物,他認為,當時佛教人口全台灣至少有三百萬,只要十分之一的佛教徒願意訂報,就有三十萬份,生存不是問題。事實證明,這當然是天方夜譚,不到半年就撐不下去。

佛教徒基本性格保守,佛教大師們則都要別人奉獻,信徒看到他們就跪下去,還要雙手獻上紅包。但是要叫這些信徒訂報紙,卻極不容易。星雲法師雖然政治性格鮮明,但確實較有宣傳頭腦,願意幫忙福報日報推廣,還捐了不少錢。

我在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學,和財經比較密切,對新聞根本就一竅不通。不過,在新聞寫作上,則頗獲主管欣賞。解嚴後不僅報紙解禁,社福團體也是如雨後春筍,創世基金會是後來最成功的例子,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我去專訪創世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寫了一篇將近兩千字的人物報導,主編看了很感動,直誇我寫得很好,並把登出來的文章貼在他辦公桌前的牆上,他說,可以作為範本。這對我當然是不小的虛榮。

後來薪水發不出來,報紙辦不下去,據稱洪啟嵩身上至少揹了三千萬元的債務;但是他並不氣餒,改辦「福報周報」,王總編輯找我當周報的採訪主任,我們一群人又興致勃勃的辦一份從來沒辦過的雜誌。

現在於暨南大學任教的容邵武、民視新聞部編輯主任蘇義崧,後來到東海大學理想國社區和蘇義崧一起辦第一份社區報紙「大肚山報導」的賴興廣,都是當時來應徵的記者,他們充滿人文社會關懷,具有理想性格。一位政大歷史系不想畢業的高材生何瑞元(不是一般熟知的那個何瑞元),還有在山地小學教書的鄭稚草,他們來當記者的時候,帶領我們深入原住民部落,感受到原住民的生活和悲哀。

當時環保議題如後勁五輕設廠等甚受注目,我們為此跑去台南的奇美企業採訪,做了一期奇美對當地河川汙染情形的調查報導。後來奇美成為可以和台塑南北抗衡的大企業,是我們當時所無法預料的。

當時我雖然掛名採訪主任,但月薪卻不到二萬元,而且常常拖延數月未發。有一天,不知誰介紹,自由時報的地方中心主編打電話找我去上班,月薪從二萬八起跳;我聽了頗為心動。總編輯王桂沰知情之後,不動聲色地跟大家說,前幾天有中視的老朋友找他去工作,月薪六萬元,但是他拒絕了。聽到這裡,我心裡有數,他如此講義氣,我只有拒絕自由時報一途。

又隔了三年多之後,我才在自由時報首次大規模招考中應試錄取,主跑政治新聞,當時新國會伊始,展開我在主流媒體的記者生涯。但是,這一段從福報日報到周報的記者生涯,卻最令我回味再三。那時候困苦,其實充滿希望,雖然邊緣,卻創意無窮。

沒有留言: